四川省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统筹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重要指示,统筹各方资源,强化管理服务,推动全域建站,初步构建形成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整合社工站(室)建设资金近2亿元,引入运行服务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283家,引进和整合服务人员2370名,截至10月底已建成社工总站21个,社工站211个,社工室1265个。
一、整合资源,夯实社工站(室)建设基础
整合资金。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整合民政资金、社区保障资金、其他民生服务资金、慈善等社会资金的方式和基本要求,建立多方资金保障机制和监管措施。
整合载体。整合社会关爱援助站点,依托社区服务综合体、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服务载体建设社工站(室),有效节约建站成本、便利群众服务。
整合人员。社工站(室)按规定标准配备持证社工,区(市)县结合实际安排民政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兼任社工站长、社区两委成员或专职社工兼任社工室主任,整合社会关爱援助人员、民政助理和协理员、购买服务人员等融入(站)室服务,引导小组长、楼栋长、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协同服务,增强站(室)服务力量。
▲高新区一社工站开展社区“妈妈厨房”关爱活动
二、统筹推进,加快社工站(室)建设进程
系统性推进。坚持系统性建站思维,关注进度与质量并行,凸显城市优势与兼顾农村实际并进,立足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并重,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建设站(室),系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
示范性引领。充分发挥社工人才和服务资源优势,遴选部分镇(街道)先行先试,重点在管理运行上做文章、在服务内容标准上下功夫,探索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做法,引领和带动全市社工站(室)建设。
合理性支持。通盘考虑人力成本、资源优劣、服务人群等因素,制定社工站(室)资金分配与使用监管制度,明确市级补贴项目资金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县的比例为3:7,区(市)县统筹市级资金和本级资金精准补贴服务项目,支持社工站(室)建设。
三、厘清边界,规范社工站(室)运行服务
明确职能。明确社工总站、社工站、社工室功能设置和职能定位,社工支持中心主要承担全市社工站(室)支持性服务;社工总站负责本地站(室)规范服务、链接资源、协调解决问题,社工站具体统筹推进民政等民生领域服务、调配资源、协同服务,社工室具体开展民政等民生服务事项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明确边界。基层民政等民生领域是“三审”(审批、审查、审核性)性质的行政性工作,由民政部门,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委”按规定落实,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由社工站(室)承接。
明确对象和内容。社工站(室)按三个层级逐步推进,第一层级服务覆盖民政对象,第二层级立足民政扩展到服务民生,第三层级延伸扩展至社区发展治理、乡村振兴、社会建设等领域。
▲温江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四、强化管理,提高社工站(室)服务效率
管理制度化。各级站(室)制定了管理流程、岗位职责、服务制度等,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服务对象需求评估机制和站(室)动态服务管理制度,提高站(室)服务效率。
运行专业化。坚持把专业性、规律性、合理性有机结合,建成的1023个社工站(室)均由专业社工机构或持证社工提供运行服务,市、区(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外部督导,为站(室)服务提供专业能力支撑。
监督常态化。社工站(室)建立了上级指导、同级监管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规范了民政部门、社工站长、运行机构和服务人员监管责任制度,确保站(室)服务运行规范有序。
五、“三化”推动,提升民政等民生服务水平
“对象精准化”。推动社工站(室)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研各类政策,重点围绕民政下沉基层服务事项和服务要求,对困难交叉、政策叠加享受的民政对象,建立重点对象一人一案的个性服务档案,点对点帮扶,分类精准提供服务。
“服务精细化”。将基层民政服务细分为8大领域、45大项、130小项,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明晰站(室)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因人施策、细化服务事项,有效回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方法专业化”。依托社工站(室)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支持专业社工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发挥社工链接资源优势,对政府救助后仍有困难群众或政府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体实施社会关爱援助,帮扶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回归正常生活。
成都市将继续围绕高质量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坚持以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加强站(室)管理服务为重点、以提升民政等民生服务水平为目标,树立工作短板思维,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社工站(室)建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让人民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龙泉街道社工站开展为老关爱服务
作者:申超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责编:张世华 张燕
标签: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